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教新媒 > 定组电教
边疆民族地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学员跟踪问效案例摘编
来源: 共产党员网 发布时间: 2020-06-23 14:47:28 作者:共产党员网

  为探索破解党员教育培训“一训了之”难题,不断提高培训工作质量,在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指导下,北京市委党校二分校对近几年承办的边疆民族地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探索开展了跟踪问效,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重点了解学员在培训结束后运用培训所学推动工作情况,发掘、汇集了一批学员学以致用案例,现选取部分刊登,供参考借鉴。


农村要脱贫 产业要先行——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苏杖子村案例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苏杖子村党支部书记刘旭,是2018年第5期边疆民族地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学员。他所在的苏杖子村有510户17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9户496人,是“十二五”国家级贫困村。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没有娱乐活动场地,农闲时就扎堆打麻将,大家的生活满意度很低。

  培训班安排的“脱贫攻坚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怎样当好村党支部书记”等课程和到北京窦店村实地参观,给了刘旭非常大的触动。他当时就感到,“农村要脱贫,必须靠产业带动引领”。

  回村后,刘旭立即找来县里下发的各种产业扶贫文件,逐个学习、逐条研究,在深入学习研究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制定了食用菌、中药材、林果种植及肉鸽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一年多来,刘旭带领村“两委”班子紧盯部门、紧跟客商,为村里争取项目资金750余万元。其中,投资106万元用于发展食用菌种植,新增食用菌种植面积近百亩,建成实验室200平方米,建设冷库200平方米,从研发、种植到仓储,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产品通过了农业农村部无公害绿色认证。投资71万元用于发展板栗和中药材种植,新增板栗种植面积8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638亩,新建板栗选台1座,带动全村群众人均收入增加350元。引进肉鸽养殖场1个,完成投资100余万元,养殖肉鸽7000对。吸引唐山客商到村投资开发玉石矿,完成投资500余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

  虽然村民逐渐富起来了,但是村居环境和农业发展配套措施还是很落后。培训回去后,刘旭把学到的理念、方法和措施用在实际工作中,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启动了三大“战役”,赢得老百姓的一致好评。一是建设休闲场地。投资78万元集中建成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60平方米的百姓大舞台、230平方米的多功能室。建成之后,扭满族大秧歌就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万元建设引水上山工程3处,设计灌溉山场面积600亩;投资10.37万元修建护河坝230米;投资80万元,启动叠宝沟饮水工程,解决98户321人的饮水难问题。协调电力部门新安装变压器4台,为板栗园架设配套电路5000米。三是不断优化农村路网结构。投资56万元建设村道1000米、田间作业路2000米、桥涵3座,解决了小南沟、侉子沟等3个片区群众的出行问题,实现了所辖自然村路网全覆盖。


以党建促脱贫、兴产业、惠民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雁山区草坪回族乡潜经村案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雁山区草坪回族乡潜经村党支部书记白发军,是2018年第5期边疆民族地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学员。潜经村坐落于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东岸中段,是风景名胜区内唯一的少数民族村。2015年精准识别统计中,潜经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6户451人,贫困发生率为22.14%。近年来,该村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打好脱贫攻坚战,贫困发生率不断降低,从贫困村转变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村。潜经村的变化,最主要的发端就是白发军参加了边疆民族地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

  ——党建引领打造坚不可摧“主心骨”

  “越是贫困,越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越是贫困,越要提升基层组织力。”这是白发军在培训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农村工作政策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专题课后最深刻的感触。“带着群众脱贫致富,关键是要发挥好村党支部‘火车头’的牵引作用,拉着群众向前跑。”白发军在接受回访时讲,“首先就是要把村党支部这个‘主心骨’硬起来,贫困群众的‘腰杆子’才能挺起来,然后才有信心和决心战胜贫困。”

  在白发军的带领下,潜经村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始终坚持以党建促脱贫、兴产业、惠民生,通过实施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领头雁”提质工程等,全面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把党支部建成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以“桂林市基层党建高标准示范点”创建和村级党组织“星级化”管理为抓手,全面补齐短板,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提升改造至350平方米;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好党员教育管理。注重把党员发展成致富带头人。村党支部积极动员和引导党员在各方面当先锋、做表率,推行“党员量化积分制”管理,建立固定“党日主题+”活动制度,推动党员联系贫困户全覆盖并进行定点帮扶,组建5个攻坚克难党小组,先后助力完成了20多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这一系列“组合拳”,破解了村党支部责任虚化、作用淡化、基础弱化等难题,使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硬保障”。

  ——精准发力趟出脱贫致富“新路子”

  “脱贫致富,关键要靠‘富民产业’,有了产业基础,贫困群众才能更有保障。”这是白发军在学习“脱贫攻坚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课程和参加现场教学后受到的最直接的启发。白发军说:“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参观北京房山区窦店村,看到当地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我不甘心。回村以后,结合学习所得,我立足潜经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利用上级的好政策,专注培育起了特色产业。”

  潜经村以旅游业和种植业为主,全村种植有甜竹600亩、无核黄皮果200亩、果蔬200亩。2018年,借着“桂林漓江东岸百里生态示范带”建设和雁山区成功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区”的有利契机,村集体积极联合旅游企业共同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漓江特色竹筏游览项目”,建设旅游“红色驿站”,为村民提供了90多个就业岗位、28个旅游商品售卖摊位。有30多户贫困户每年仅靠旅游业一项收入便突破了2.5万元,全村70%的群众靠旅游业和种植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在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村党支部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经营起了旅游停车场,村集体每年享受固定分红3万元。此外,村党支部还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根据群众意愿,村党支部坚持一户一策,制定了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群众发展产业。截至2018年底,全村新增特色蔬菜、水果种植达500多亩,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打下良好的产业基础。

  ——综合施策迈向全域美丽“新风尚”

  “脱贫不是目的,奔向小康、走向振兴才是目标。”这是白发军听取“现身说法”3位党支部书记发言和参加交流研讨后的真切体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是起点,作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我们不仅要富起来,还要美起来,要以回族文化为‘魂’,产业发展为‘根’,平安和谐为‘基’,群众幸福为‘本’,抓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踏实奔向乡村振兴这条幸福大道。”说起未来潜经村的发展,白发军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潜经村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每日总有不少游客在此流连忘返。然而几年前,这个村还是“出行难、就医难、发展难……养在深闺人未识”。2018年,村党支部积极争取各项政策扶持,完成2公里村道硬化,完善漓江渡船码头、污水处理点、垃圾处理站、电灌站沉沙井等民生设施,建设文化广场、慢行绿道、旅游驿站等旅游设施,为130多户改厨、改厕,房屋风貌改造108户,使全村从“地无三尺平”变成了游人如织的旅游景点。村党支部坚持把田园当花园规划,把农村当景区打造,将回族特色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修缮了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清真寺,提升改造“白氏宗祠”并建设“潜经村回族文化展示厅”,广泛开展民族体育和文化活动,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了各族人民大团结。与此同时,村党支部积极与原广州军区桂林疗养院开展军民共建,每年获得结对帮扶资金2.5万元,累计开展义诊赠药10余次,谱写了脱贫攻坚的新篇章。


奋力拼搏甩掉后进帽子——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向阳村案例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向阳村党支部书记谢占胜,是2018年第7期边疆民族地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学员。他所在的向阳村地处中川乡北边,是一个集坝区山区为一体的多民族村落,也是当地的后进村。

  “不甩掉后进村的帽子,我就辜负了群众的期望和信任,不把党建工作抓起来,我就愧对党支部书记的称呼。”这是谢占胜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的承诺。参加培训期间,谢占胜越来越有自信心,越来越有底气了。回村后,谢占胜坚持学以致用,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不俗成绩。

  ——奋力拼搏甩掉后进帽子

  “不把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就无从谈起。”这是谢占胜在培训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章之后最直观的感受,也是最大的收获。如何摘掉后进村的帽子?谢占胜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党支部工作的突破口,潜心研究,认真学习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制度,从每月一次的支委会到“固定党日”活动,从每季度一次的党员大会到半年一次的组织生活会,谢占胜都示范带头,认真谋划,精心确定会议议题、时间和学习内容等,组织全村党员参加。同时,改变了以往念文件、读报纸的学习方式,通过邀请包片领导讲党课、老党员现场讲述、果蔬专家讲技术等方式,丰富了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共同讨论、集中学习、协同解决,党员间熟悉起来了,互相沟通的意识强了,交流的话题也多了,无形中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俗语说:“先富脑袋,再富口袋。”谢占胜在做好“富脑袋”工作的同时,还十分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他主动行动,跑项目、要资金,奔走在为民服务的大道上。争取投资40万元,修建了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让党员群众有了活动场所。协调县交通局先后完成硬化路9公里;协调县水利局修建渠道8公里,使450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亩产提高近500公斤;从县民族宗教部门争取到项目资金46万元,安装路灯80盏,让漆黑的村庄亮起来了……在谢占胜的不懈努力下,向阳村共完成投资1200万元,路平了、水通了、灯亮了,向阳村也从后进村一跃成为先进村。

  ——先行先试建起百亩大桃园

  参观了门头沟和海淀区农村基层党建助推经济发展和农业增收的先进经验,听了国家发改委有关司局负责同志作的“脱贫攻坚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题讲座后,谢占胜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自己村里整理出的400亩土地长出效益。谢占胜不想让整理好的土地再被破坏撂荒,想集中统一管理经营,准备在黑土地里找“黄金”。经过几次会议讨论和座谈交流,大家终于确定了一个思路,由谢占胜带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集中流转土地,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最终,在谢占胜的带领下,一个由3名党员和2名群众参与的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共投资60万元,流转土地322亩。同时,在县水利局的支持下,投资100万元,实施了喷灌项目。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种植桃树4.7万株。

  “按每棵树结5公斤果,每公斤3元计算,预计能收入45万元。”谢占胜掰起指头,算起了细账。谢占胜慢慢地说:“当时,我也没打算流转,但不集中管理,浇水后管理不到位,耕地很快会被冲毁,慢慢也就撂荒了。”“每亩400元的价格,集中流转10年,10年后将土地和桃树全部还给村民,由村民自主经营。”村民吴存福说:“外出打工都不要我们,在这里,干完自己家的活后才来这里干,就是干一些施肥、除草、打药的工作,每天还给80元,值了。”

  ——移风易俗移出一片新风尚

  “在培训中,来自各地的村党支部书记谈了自己的工作体会,交流了先进经验,同时国家民委的同志讲的‘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专题讲座对我有很大的启发”。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成了谢占胜“治村”的又一措施。培训回来后,谢占胜经过多次走访谈心和会议讨论,成立了向阳村红白理事会,并主动要求担任理事会会长。村里有啥红白事,谢占胜第一个到场并组织理事会成员出面操办,按照规定好的收入支出标准进行操作,绝不能超标准进行。理事会制定了《婚事新办新风新规》和《丧事简办新风新规》。在《婚事新办新风新规》中,对彩礼数额、婚礼宴席规模、婚事答谢礼钱、亲朋随礼、燃放鞭炮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定。在《丧事简办新风新规》中,对办理丧事的标准规定得非常细致,对办理丧事的时间、规模、人情金额等都有具体规定,比如,每瓶酒的价格不能超过30元、每包烟的价格不能超过10元等。不仅如此,在向阳村,不论喜事还是丧事,在办事之前要到红白理事会处报备登记;办完之后,红白理事会还要组织人员进行回访,并做记录。

  村民王卫生算了一笔细账:如果按照“老套路”办理,不仅时间跨度长,宴席数量也多,大家还相互攀比,即使条件不好的村民,借钱也要大操大办,不然就感觉没面子。按每桌七、八百元的标准来算,一场丧事下来,高的要超过5万元。红白理事会的成立及《婚事新办新风新规》和《丧事简办新风新规》的制定,既遏制住了攀比之风,又团结了村里人。谢占胜笑着说:“规定出台一年多,村里共办了7场红白事,每场宴席花费比起以前几乎少了一半。”在谢占胜的带领下,向阳村的一切正如他的名字一样,面向太阳,朝气蓬勃,阔步前进,奔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