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发布时间: | 2018-07-05 15:20:32 | 作者: |
--------------------------------------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十处提到“青年”,从新媒体的角度七次提到“网络”、四次提到“互联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怎样的新媒介环境与新媒介文化?青年在新时代如何锻造自己,又可以有哪些作为?我们认为,广大青年应主动体认新时代、融入新时代、投身新时代,勇立新媒介发展的潮头,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新媒介带来新的思维和观念
新媒介的发展促成了社会变迁,更带来了新思维和新观念,很多传统农耕文明的理念需要调整和完善。老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但是导航软件、电子支付、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出现,已经让我们走得更远,更舒适和更便捷。常言道“干一行爱一行”,这句话放在今天也需要添加新的意涵——既要“干”和“爱”,更要发现行业中的痛点和新的生长点,进而用新媒介和新技术改造它。
随着美国版“共享单车”、印度版“支付宝”、新加坡版“饿了么”、泰国版“淘宝”、印尼版“今日头条”的出现,中国互联网企业和技术在全世界落地开花,我们已经从一个行业的追随者、陪跑者逐渐进入到领跑者的行列中。颠覆了一个又一个行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奇产品的人,绝大多数也正当青年。
网络再造了多个行业,接下来还会再造各类工作和职业的形态。历史上,发明显微镜的列文虎克是市政厅看门人,文学家卡夫卡的第一职业是保险公司职员,这样的例子以往被称为传奇。而在今天,更多的人通过新媒介书写了自己的故事:大学教师马云业余从网络黄页入手,创办了阿里巴巴;很多普通人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打理自己的网络社群;不少家庭主妇成为资深博主、当红网络写手;医生可以在电脑屏幕前为外地的病人看病甚至手术……
这些例子指向的就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重构了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拓展了每个人施展抱负的领域。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而今,基于互联网的时空分配、资源分配,使得中国人朝着“人的自由发展”迈进了一大步。
与此同时,我们对新媒介也应有辩证思维。新媒介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前出现的一些产业急遽资本化、市场恶性竞争、内容过度娱乐、情绪简单粗暴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有清醒的认识。发展带来的问题只能由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青年面对新媒介要有全面的把握,对于其产品既不要趋之若鹜,也不要因噎废食;对某些新媒介现象既不要一味照单全收,也不要简单嗤之以鼻。我们应该利用新媒介挖掘自己的潜能,赋予自己新的动能,在伟大的时代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
新时代意味着新的使命和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民族、国家、理想、本领、担当,是青年发展这一宏大主题下的多个面向,也是总书记对青年寄予期望的关键词。新时代召唤青年去辨析时代之魂、判断时代之变、洞察时代之需、引领时代之风,新时代意味着青年要有新的使命和担当。
使命和担当体现在青年的“四个自信”上。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另外三个“自信”的基础,“四个自信”的建立是青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新时代、新媒介带来了中外文化前所未有的沟通与交融,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的新媒介文化必然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如何在新时代里、在新媒介上不断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正能量,体现青年的“四个自信”,就成为一把标尺。